不孝有三中第一件不孝是不結(jié)婚生子,斷絕后代。第二不孝則是指家境貧困,父母雙親都已年邁,自己卻沒去做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第三不孝是一味的順從父母,父母有錯也不指出來勸導(dǎo),深陷父母于不義當(dāng)中。不孝有三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jié)婚的事情時說的話。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造成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終只能不告知父母,自主娶妻。孟子評價: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認(rèn)為猶告也。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因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法,不因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人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要以自主。
(相關(guān)資料圖)
孟子
孟子(約公元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荀子以前的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舜
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姚姓,一作媯姓,號有虞氏,名重華,世稱“虞舜”,“三皇五帝”之一。舜為東夷族群的代表。
擴展閱讀
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中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逼鋵崳g成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后代之責(zé)為大。”這是孟子在評價舜的事情時說的話,其原意,并不是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是沒有對長輩盡到后代的責(zé)任。而東漢末年趙岐在《十三經(jīng)注》對孟子章句中解釋為:“于禮有不孝者三,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边@將“
自古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到了這個地步,王老爺早就把一切都放在了外面,一聽有救,連忙千恩萬謝:謝謝神丐,謝謝神丐..”
見事情有轉(zhuǎn)機,那人連忙說道:“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你家老大也不小了總不能一輩子光棍吧,到時候錢到手了給他娶一房媳婦……”
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蔡小華看著年邁的父親心中很是自責(zé),于是他便將心中的痛苦告訴了父親,希望父親可以幫他脫離困境。
他跟那位富商說起這件事后,富商卻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他建議武訓(xùn)先成家再立業(yè),武訓(xùn)卻回答:“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xué)才無私。”
即便是孔子、孟子這樣偉大的儒家文化思想家,他們宣揚的“有教無類”“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特別是這句)等觀念,也都與當(dāng)時多子多福的觀念緊密相連。
這件事讓徐蘭很感動,因為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tǒng)觀念下,會對不能生育的妻子不離不棄的男人,真的不多。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