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64億人,人口老齡化程度達到18.7%。預計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2033年突破4億,2053年達到峰值4.87億,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4。
【資料圖】
但另一組數據顯示,中國在步入老齡社會前已先一步進入了“高糖”時代,中國糖尿病人增速迅猛,目前中國患糖尿病的人數占比已超過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數的26%,已嚴重影響到國人健康。
糖尿病人群增速驚人 提高大眾認知刻不容緩
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tǒng)計,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數達5.37億人,其中中國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數達1.41億人,占比超過26% 。2000年~2011年間,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翻了三倍;從2011年到2021年間,增長幅度仍達56%,且未來20年預計還將處于增長趨勢。
另外,實際上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患上了糖尿病。根據《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發(fā)布的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知曉率僅為36.7%,僅32.9%的患者接受過規(guī)范治療,其中50.1%的患者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此背景下,提高大眾對糖尿病的認知刻不容緩。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
糖尿病并發(fā)癥分為急性并發(fā)癥和慢性并發(fā)癥,可累及全身各個器官系統(tǒng),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正是來自這些并發(fā)癥,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血糖過高容易導致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比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可能影響患者生命,需要及時救治。
二、血糖過高容易誘發(fā)呼吸道、泌尿系等部位的感染,導致傷口愈合慢甚至不愈合。
三、長期慢性高血糖可影響心、腦血管發(fā)生心腦血管疾病,比如腦梗死、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等。
四、易并發(fā)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眼底病變,導致腎功能不全,甚至是透析、失明等。
五、糖尿病神經并發(fā)癥,影響中樞神經、周圍神經、顱神經、植物神經等,導致感覺減退或痛覺過敏、神經麻痹等癥狀。
六、引發(fā)糖尿病足,甚至需要截肢。
今年"聯合國糖尿病日"的主題為“教育保護明天”,旨在警醒人們,糖尿病患病率正逐年升高且呈年輕化趨勢,提高患者自我治療、自我監(jiān)測的技能,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早治療尤為重要。
從報告數據可以看出,近3年來,大眾對糖尿病的關注度持續(xù)上漲。相比于2019年,2022年糖尿病的關注熱度增長了52%,三年平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5%。
糖尿病年輕化趨勢加劇 減糖生活更健康
在剛剛過去的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這一疾病再次引發(fā)人們關注。10年間,我國糖尿病患者由9000萬增至1.4億,平均每10個國人中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已經逐漸蔓延至年輕人群體。同時,占人口基數最多的18歲以上成年人群體超重或肥胖率已經超過一半,據估計,全國每3個人中就有1人為腹型肥胖。我國最新流調數據顯示,30歲以下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已達到20.2%,40歲后人群中更是超40%處于糖尿病前期。在目前疫情還未完全得到控制,長期居家辦公和飲食習慣不規(guī)律的情況下,這一情況正在加劇。
《健康中國飲料食品減糖行動白皮書》顯示,2020年,我國18-29歲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經達到2%,30-39歲人群中患病率達6.3%。而在1996年,這兩項數據分別是0.56%和1.36% 。這意味著,我國主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20年期間增長4倍左右。
與此同時,更多科學研究表明——糖的攝入過多與“肥胖、齲齒、2型糖尿病”等發(fā)病率增長呈現正相關。
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控制和減少糖的攝入量,推薦在整個生命周期將游離糖攝入量控制在總膳食能量的10%以下?!吨袊用裆攀持改希?016)》呼吁,中國人每天添加糖攝入量不得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減糖正成為全球食品生產和消費發(fā)展的趨勢。在中國市場,減糖、減油、減鹽更是食品消費領域落實‘健康中國’的重要抓手?!笔称匪幤樊a業(yè)發(fā)展與監(jiān)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曾表示。
專家肯定代糖飲品 巨頭紛紛下場搶占“0糖”市場
作為重大慢性病之一,宣傳教育、飲食控制、運動治療、藥物治療和血糖監(jiān)測是糖尿病防治管理并行的"五駕馬車"。
《糖尿病雜志》發(fā)表中國研究團隊的相關論文稱,通過研究調查2億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與代謝病總結出,甜食攝入量高與糖尿病發(fā)病率升高有直接關系。
近年來,我國正逐漸成為世界糖類消費大國。智研咨詢發(fā)布的《2020-2026年中國食糖行業(yè)發(fā)展現狀調查及發(fā)展戰(zhàn)略咨詢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食糖進口量339萬噸,同比增長21.07%。
“健康中國”合理膳食專項行動特別提出,鼓勵消費者減少蔗糖攝入量,倡導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安全標準允許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取代蔗糖。越來越多的食品飲料企業(yè)以甜味劑代替白砂糖,“無糖”正在成為食品飲料行業(yè)新的風口。
隨著健康中國 2030 等行動計劃的逐步推進,民眾對健康的重視程度逐步增加,普通民眾對糖攝入超標等問題也愈加關注,以飲料行業(yè)為例,近幾年以“0糖0卡0脂”為主打產品的元氣森林,頗受消費者青睞,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無糖飲料的市場規(guī)模已達159億元,年增長率為35%,遠超飲料行業(yè)總增長率,隨著健康消費理念的普及、Z世代的崛起,預計未來數年我國無糖飲料行業(yè)能保持約13.7%的年復合增長率,2027年市場規(guī)模將達276.6億元。
元氣森林以“赤蘚糖醇(代糖,天然友好甜味劑的一種)”飲品取得不俗的銷售成績后,引得各大飲品巨頭紛紛下場,推出了各自的“0糖”產品,而元氣森林則再次借勢將產品升級,去除了產品中的“防腐劑”添加,再次實現了產品的“0”突破。
日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健康所等機構發(fā)布了《食品甜味劑科學共識(2022)》,稱甜味劑不會導致肥胖,也不會導致血糖波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表示,甜味劑會增加食欲、導致肥胖是一個常見的誤區(qū),在膳食總量不變的前提下,甜味劑幾乎不會影響血糖,也不會導致糖尿病,以甜味劑替代添加糖可以減少能量攝入。
陳君石院士還表示,甜味劑為高血糖人群及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豐富食物選擇,糖尿病患者適當攝入非營養(yǎng)性甜味劑食品或飲料都是安全的。
甜味劑的安全性基于嚴格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已得到我國在內的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地區(qū)權威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和食品安全管理機構的肯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喜好甜食的糖尿病患者可適當攝入糖醇和非營養(yǎng)型甜味劑。
中科院發(fā)布的《中國無糖飲料市場趨勢洞察報告》顯示,隨著公眾健康意識的增強,無糖飲料的市場規(guī)模將進一步保持增長勢頭,預計未來5年內實現翻番,2025年增至227.4億元規(guī)模。
關鍵詞: